时间:2021-05-24 点击: 次 来源:不详 作者:佚名 - 小 + 大
原标题:“袁爷爷,今天我有好好吃饭,一粒不剩” 来源:武汉大学致敬缅怀
北京时间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 “共和国勋章”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、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 因病逝世,享年91岁 今天,让我们一起回忆 袁隆平院士的“武大时刻”
他与珞珈,同育英才 2003年9月4日 “杂交水稻之父”袁隆平院士 从时任武汉大学校长刘经南院士手中 接过大红聘书 正式受聘为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名誉教授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半个世纪以来 武汉大学一直与袁隆平院士领衔的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协同攻关、共同进步 承担了重要的工作 并取得了原创性进展 为三系杂交水稻的细胞质多样性、 科学机理研究及生产实践应用 做出突出贡献
![]() 杂交水稻大攻关 (前排左一为武汉大学朱英国院士,右二为袁隆平院士)
![]() 朱英国院士代表武汉大学看望袁隆平院士 随后两系雄性不育系水稻在湖北被发现 武汉大学与中心等单位继续联合攻关 取得“863”等重大项目支持 再次为两系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应用 奠定重要基础 2011年,双方再次牵手 联合成立“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” 共同承担杂交水稻的发展重任 ![]() 2012年,由武汉大学牵头 联合了10余家优势单位 共同成立 杂交水稻产业提升协同创新中心 为三系杂交水稻和两系杂交水稻的 研究与应用 培养了一大批 科技人才与国家栋梁 ![]() 袁隆平院士等参观杂交水稻协同创新成果 (左一中国农科院万建民院士,左二武汉大学朱英国院士 右二袁隆平院士,右一福建省农科院谢华安院士)
珞珈听过,他的梦 还记得2013年那次超火爆的 “现场追星”吗? 10月28日,袁隆平院士 做客武大“珞珈论坛” 原本下午3时开始的讲座 有学生上午9时就开始占座 不少外校学生也赶来了
![]()
由于观众人数太多 讲座不得不临时转移到了 梅园小操场 下午3时半 83岁的袁隆平院士精神矍铄地 站上了操场讲台
“我老早就有两个梦, 一个是禾下乘凉梦, 二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。”
“我梦见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, 穗子像扫把那么长, 颗粒像花生那么大, 而我则和同事、助手们 坐在稻穗下面乘凉。”
![]()
![]() 这个梦想的实质 就是水稻高产 是人人都能吃上饭 永远都不会再饿肚子 国以民为本,民以食为天 如今垄间有月,仓廪有实 新中国迈过困扰人类千年的 饥饿难关的数十年 就是以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 一大批顶尖水稻科研工作者们 沉默埋首田间地头的一生
同为候鸟,共逐春天 说起珞珈与袁隆平院士的渊源 不能不提与袁老同为“田间候鸟”的 武大已故的朱英国院士 他是著名遗传学家和水稻生物学家 与袁隆平院士同为 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先驱和奠基人之一 他研发的“红莲型”杂交水稻 与袁隆平院士的“野败型”、 日本的“包台型”三分天下 二人是亲密的研究伙伴 ![]() ![]() ![]() “我从大别山走向珞珈山, 再从珞珈山走向五指山。” 朱英国曾这样描绘自己的人生轨迹 他一生没有离开农田 直至离世的前一天晚上 还在关切学生的实验进展情况 留下最后的嘱托: “你们这一代年轻人是国家的栋梁, 要以国家的粮食安全为己任。”
![]()
![]() ![]() 回忆起以二人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们 武大朱仁山教授说: “很多次,他们看到好的品种, 来不及找套鞋, 把鞋一脱,裤脚一挽, 便踩到泥水里去查看” 正是袁隆平、朱英国等先辈们的感召 让新一代的研究者坚信 在千百次失败后 必然有一粒种子 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
![]() 右一为袁隆平,右二为朱英国 左一为现武汉大学教授朱仁山 一稻济世,万家粮足 前辈未竟之事业 后辈必将前赴后继
后辈继传薪火,不负先贤白头 “褐飞虱”是一种外观毫不起眼的虫子 却能令任何一个踏足稻田的农人 谈之色变 武汉大学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 何光存教授带领团队 对于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研究 已经超过二十年 在国际上首次克隆了水稻抗褐飞虱基因 是克隆抗褐飞虱基因最多的实验室
![]() 左为袁隆平院士,右为何光存教授
为使抗褐飞虱基因 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 抗虫水稻研究团队应运而生 ![]() 团队在田间实践 2018年夏,杨芳老师带着团队成员 冒着大雨拜访袁隆平院士 负责人姜伟华感触颇深: “袁老是德高望重的前辈, 我们登门拜访, 希望能够在他的指导下, 为国家的粮食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。” ![]() 团队在田间调研 团队成员王玺玮清楚地记得 当时已近90岁高龄的袁老 一谈起水稻就提起了精神: “抗虫稻育种复杂的体系问题, 只是简单说一遍, 他就能清晰地理出整个项目脉络”。
![]() 杨芳老师(左二)带领姜伟华(右一)、 王玺玮(左一)拜访袁隆平院士 在向袁隆平院士汇报了团队工作情况后 袁老对他们给予了很大赞赏: “通过产学研紧密结合, 能够为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。” " 之前有幸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过隆平高科研究院以及武大、隆平高科的水稻基地,发觉今天水稻一线科研工作者们的辛苦程度一点不亚于黄土地、水稻田里辛勤劳作的农民。 以袁隆平院士为首的一大批顶尖水稻科研工作者们,很多出生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,亲身经历过挨饿的滋味,见过底层人民群众吃不饱饭的样子,于是多年以来与苍生同梦,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水稻研究中,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事业上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一生,让人敬佩不已,是我们永远的榜样! ——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017级本科生余伟滨 前水稻分子抗虫育种团队成员 " “人就像一颗种子, 要做一颗好种子。” 袁隆平院士的话语尤在耳旁 令人欣慰的是 在先辈用半个世纪的光阴 于泥泞之中寻找那颗 能解决中国粮食问题的种子后 新一辈青年种下的稻苗 已然扎根垄上 一代又一代的稻田守望者们 承衣钵,继遗志 奔赴田间地头,存续未竟之业 我们终能实现 禾下乘凉、覆盖全球的两大心愿
![]() 袁隆平院士赠言武汉大学杂交水稻研究团队: 耕耘今天,收获明天 一粥一饭,当思来之不易 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维艰 一日三餐,饱食者当常忆袁公 珍惜粮食,杜绝浪费
|
上一篇:乌合麒麟又让人破防了